巴洛克式建筑

来源:   2015-09-02 20:02:15

摘要:建筑网为建筑人士解答“巴洛克式建筑”,说起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 src="http:///2015/9/2/2015922003151.jpg" width="500" height="316" alt="巴洛克式建筑" />

巴洛克式建筑

说起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以下中国建筑网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的巴洛克建筑的相关资料,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意。

巴洛克式建筑建筑起源: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新建筑忧虑为颜色、光和树荫、雕刻的价值和强度描绘巴洛克式样。

巴洛克式建筑特征:

一、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充满了华丽的装饰,色彩鲜丽。

二、追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而创新的主要路径是,首先,赋予建筑实体和空间以动态,或者波折流转,或者骚乱冲突;其次,打破建筑、雕刻和绘画的界限,使他们互相渗透;再次,这是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取得反常的幻觉效果。

三、趋向自然。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在城市里造了一些开敞的广场。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

四、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却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气氛。

中国巴洛克式代表建筑: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

开埠百年,包容、开放成为中国年轻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一以贯之的风格,成就了松花江畔小渔村到“东方小巴黎”的华丽变身。在这个曾经会聚36个国家多民族侨民的“中西建筑博物馆”中,中国人坚守的民族自尊与善学西方的智慧在建筑艺术中得到彰显——属于中国人和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

< src="http:///2015/9/2/20159220048977.jpg" alt="巴洛克式建筑" width="500" height="331" />

巴洛克式建筑

位于哈尔滨靖宇街334号的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是Ⅲ类保护建筑,属中华巴洛克风格。

位于哈尔滨南头道街113号的纯化医院是Ⅲ类保护建筑,属中华巴洛克风格。

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 src="http:///2015/9/2/20159220112574.jpg" alt="巴洛克式建筑" width="500" height="314" />

巴洛克式建筑

“中华巴洛克”这一名称最初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松福介绍说。巴洛克建筑艺术是17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与雕刻细致,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而“中华巴洛克”简单说来就是在中国的“巴洛克”,即在中国形成的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特色建筑。

< src="http:///2015/9/2/20159220128211.jpg" alt="巴洛克式建筑" width="500" height="317" />

巴洛克式建筑

在道外区靖宇街一侧的南头道街113号,一栋现为纯化医院的建筑便是中华巴洛克式风格的典型代表。这栋建筑建于1920年,为砖混结构,通体布满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装饰。建筑采用L型平面,主入口设在靖宇街与南头道街交叉口处,两侧是两根西式爱奥尼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相结合的双倚柱。蝙蝠和祥云图案在入口正上方的额坊中栩栩如生。再往上,两根装饰着中国结图案的单倚柱一直延伸至与拱券会合。在单倚柱和拱券包围的区域内,精雕细琢的菊花浮雕将纯化医院的牌匾团团包围。

以上是中国建筑网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关注手机建筑网http://m.cbi360.net/),实时了解建筑行业最新动态。

相关更新信息
建筑企业
中标业绩
企业资质
项目经理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