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网建筑众包设计软件

软件工程过程性评价机制探索

  • 来源:建筑网   2020-02-11 17:34:28
摘要: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软件分析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针对存在的学生理论不扎实,分析设计能力差,工程规范习惯缺少等问题,山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过程性评价机制,探索有效的成绩分析办法。通过对计科专业三个年级的持续实施,过程性评价机制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目标。

山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分析设计能力差、学习主动性差、工程实践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团队成员多方面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办法。在课程考试改革中发现,设计实施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对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效果显著。该机制在计科2013-2015级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问题分析

根据山东理工大学计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软件工程》开于第5学期,48学时。考试改革前,课程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主要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兼顾分析设计能力的考查。从考试功能角度分析,主要体现考试的评价和区分功能,未涉及预测、诊断、教学反馈和激励导向等功能[1]。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分析,该考核方式过分重视学习结果,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总结其弊端如下:(1)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程评价方式对教、学存在导向作用。之前的方式,易形成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错误引导[2]。学生平时的努力得不到认可,逐渐形成平时不学习、不做作业,考前突击的局面。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艰难:课上问题没人回答,课下作业没人完成。究其根源,恰是因为不恰当的考核方法,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打击了那些平时努力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安于被动学习,很难实现其主体地位的转变。(2)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及实践过程实现有效监督控制,课程目标的达成没有保障。《软件工程》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其目标设计为对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课程目标达成与否,需要课程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质量保障。之前因为考试发生在期末,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也延误了教师及时激励和引导学生。对过程监控和学生引导的不到位,致使课程教学过程质量堪忧,课程目标的达成没有保障。(3)不能通过考核数据有效诊断和预测课程的学习效果,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才的内在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3]。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高质量完成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而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恰好为课程学习质量提供有效的诊断。之前的考核方式,仅能够评定和区分学生的卷面成绩,缺少对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有效评价。单一且具有偶然性的考核方式对于诊断课程学习质量不具有可信性,也无法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支持,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2《软件工程》过程性评价机制的探索

基于上述问题,教学团队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首先确定课程教学遵循:“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评价项”自顶向下逐层分解,自底向上逐层支撑的思想。然后依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项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评价项对其全覆盖。过程性评价机制目标有三: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对学生学习实践过程实现有效监控和实时反馈;评价数据要能够做定量定性分析,帮助改进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做法如下:(1)将课程内容分为子部分,评价方法监控全部子过程,及时反馈,提升学习效果。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若干子部分。要保证课程的学习效果,就要保证各部分的学习效果。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按照内容将全过程划分为若干子过程。通过课堂小测、平时作业等,逐过程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子过程评价通过信息化平台来实施。学生完成子过程评价后,教师及时批阅和统计结果,用于分析和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掌握学生各子部分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都得到肯定,同时又能发现和反馈存在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逐过程的完成课程学习。(2)模拟企业开发,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过程,采用迭代方式,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软件工程》课程的重要特点是重理论更重实践,尤其重视对工程实践能力(分析设计、文档撰写、团队沟通交流、项目管理、自主学习等)的培养和训练。能力源于学习和实践。因此教学团队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过程。实验项目模拟软件开发中的分析、设计、测试、发布等阶段。实验项目均设置团队和个人任务,赋以分数和评分标准。实验前,要求学生3-4人组队。实验过程设计为迭代过程:实验完成后,各组撰写规范技术文档并按时提交,后由指导教师批阅和得分,并反馈给各组。各组开会表决是否接受本次成绩。若接受,则本实验结束;若不接受,需向指导教师申请修改,得到认可后,优化方案和文档并再次提交批阅。经实施证明,此过程迭代2-3次效果最佳。最终实验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持续的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及时分析过程评价数据,诊断和持续优化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对每个过程评价项均要提交和批阅制品。那么就会收集到各阶段的评价数据。团队成员统计和分析数据。分析指标为3方面:①评价项是否全覆盖课程内容。若未全覆盖,需设计新的评价项进行补充。②评价项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即学生完成该评价项后,是否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若达成,则评价项对检测课程学习效果是可信的;若不达成,即学生虽通过了评价项,但并未掌握或获得该阶段的知识或能力。则需进一步调整评价项。③据达成情况反馈和调整课程目标及教学。通过对三年数据的分析,会发现有些课程目标每一级均达成,而有些均不达成。这反映出的是课程目标的问题。因此教学团队需讨论并调整课程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持续诊断教和学的情况,持续优化教学质量。

3过程评价机制实施效果评价

《软件工程》过程评价机制实施之初难度较大。该机制明显增大了学生和教师的工作量,而且也存在不完善。在教学团队的努力下,逐渐完善机制,学生也明显感受到了课程效果。总结其效果如下:(1)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基础知识更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稳步提升。首先,过程性评价机制设置60%的成绩为平时成绩,极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作业和实验及时反馈,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以及如何改正。这让每个学生被充分关注和认可。最后,迭代式提交机制,激励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请教以完善方案。既长效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持续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2)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及时统计和分析过程评价项的成绩数据,因此可以及时发现其间的问题并改进。对共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形成教学笔记,应用在后续的教学中。另外教师还可以整理出本级优秀的实践项目,充实课程案例或作为后续年级的范例。(3)过程性评价机制让师生有更多了解和互动,增进师生感情,提供更多教书育人渠道。在过程性评价机制实施中,教师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均能和学生接触,学生也愿意就课程和学业问题向教师咨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很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在学业既其他方面也能给予意见和建议。这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犹如一座灯塔,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以后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过3年的考试改革,课程建立起了完整和完善的过程评价机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学生任务量工作量过大。如何在减轻师生负担的前提下,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是今后教学改革中需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