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政策解读及工程分析
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其纳入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事项,作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的重要内容,蕴含了以改革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考量与系统谋划。
1、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时代背景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是实现高水平安全的应变之策。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的外部需求可靠性降低。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多元化,为经营主体抵御外部冲击提供替代选择,能够拓展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大纵深,大大增强发展的回旋余地。这是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的科学之举。
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升企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梯度转移结构性调整动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对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能够促进经济活动空间再配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形成新的增长点。这是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求变之为。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未来发展主动权,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促进国内市场的统一和开放,推动国内大循环进入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能够使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把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战略基石筑得更加牢固。
2、建好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及产业类型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早在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
此后,我国先后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十余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配套服务、完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为进一步规范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建设、考核,加强全周期管理,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3年6月8日印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管理办法》提出,示范区总数控制在20个左右,原则上每个省(区、市)不超过1个。示范区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以5年为一个示范周期。
3、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空间布局
国家战略腹地是相对于发展的前沿地区而言的,在我国主要指中西部内陆地区。国家战略腹地首先要在交通区位、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等多维度具有重要中心地位。在我国广大中西部内陆腹地拓展战略纵深,构建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互动支撑点的国内大循环空间,是未来国家经济体系和安全体系基本盘所在。
根据相关规划和区域政策,目前明确提出腹地建设的主要包括四川、重庆、湖北、陕西、河南、贵州、广西等省市。
4、四川省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布局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从大历史观和大战略视野出发,指出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要求四川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建设“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国务院批复《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也明确“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置身国家战略全局审视,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中西部内陆地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新的时代使命。
5、四川省重点承接的产业类型分析
四川省深刻认识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要意义,尊重产业发展和梯度转移客观规律,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狠抓优化营商环境这一基础性工程,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管理,强化数字化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确保转移项目“接得稳、留得住、长得好”。深入推进“富矿精开”,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持龙头带动、集群引进的总体思路,注重延链、补链、强链,努力增强产业链条的厚度和深度。坚持创新为要,推动产业在升级中转移、在转移中升级。以高端引领、产需对接、链式发展、集群培育为重点,搭建企业沟通对接平台,拓展双向飞地模式,加强省内外企业间交流合作。
6、腹地产业转移的重要产品类型
依托自身比较优势、综合优势,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各类要素高效流动、合理配置,实现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促进产业链跨领域耦合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7、四川省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政策分析
四川成为国家战略腹地并非偶然,其在地理位置、资源、产业、科技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从地理位置来看,四川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属于战略纵深区域,地形复杂多样,境内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多种地貌兼具,自古以来便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四川省还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对云南、广西、西藏等边疆地区起到了良好的战略支撑作用 。在交通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出川通道从 20 条增至 48 条,成都中欧班列已联通境外 112 个城市,开行超过 2.7 万列,成都成为中西部唯一、全国第 4 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进一步凸显了其区位优势。
四川的战略资源优势也十分突出。四川盆地独特的地质和地形特征,使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四川拥有 132 种矿产,占全国矿产的七成,其中 33 种矿产排位进入全国同类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前三位,天然气、钒钛矿排名全国第一。2023 年,全省天然气产量居全国第 1 位,水电发电量占全国 1/3,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大省 。同时,四川作为 “天府之国”,盛产粮食、生猪、油料和食盐,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第 9 位,生猪出栏量长年保持全国第一,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矿产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业基础方面,四川是全国为数不多布局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31 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建立了完善的国防科工体系,涵盖了从最先进的核工业和航空工业到密集型制造业的完整工业链条,既能制造飞机,也能发射卫星 。全省高新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动力设备制造基地、航空装备研制基地、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西部第一。2023 年,四川全省 GDP 达到 60132.9 亿元,排名全国第五位,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四川同样表现强劲。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四川建成 300 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四川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四川省实施科教兴川战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截至 2023 年,四川在川高校 137 所、科研机构 369 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195 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达 10 个、居全国第 3 位。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 1.69 万家,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 10 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科技优势明显 。四川省正式印发《2024年四川省加快前期工作重点项目名单》,择优筛选纳入330个拟在未来2至3年开工的重大项目,估算总投资2.15万亿元。
从行业领域看,基础设施项目130个、估算总投资13127.8亿元,主要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包括内江机场、广巴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川主寺至红原高速公路、攀西特高压交流工程、沱江团结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产业项目167个、估算总投资7811.2亿元,包括绵阳天回航天科技园、通威股份电池片、雅江县木绒锂矿采选尾工程等重大项目。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项目26个、估算总投资519.7亿元,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四川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皮洛遗址公园保护等重大项目。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项目7个、估算总投资72.8亿元,包括赤水河流域(古蔺段)综合治理、射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
从项目投资规模看,2024-2025年四川省估算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61个,包括石渠至称多高速公路(四川境)、资中县页岩气就地转化综合利用基地等重大项目。其中,估算总投资30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包括成都外环铁路一期工程、青川经剑阁至阆中高速公路、罐子坝水库及灌区工程等重大项目;估算总投资200亿元以上项目21个,包括楞古水电站、G5京昆高速公路成都至雅安段扩容、乐山至荥经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
2025年,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政策加速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安全稳定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国家战略腹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区域,为关键产业备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保障;而关键产业备份则进一步充实和强化了国家战略腹地的产业实力,提升了其战略价值和安全保障能力。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稳定发展的坚实防线。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关键产业备份政策的深入实施,两者的协同发展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积极影响。在经济领域,协同发展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国家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在战略腹地布局关键产业备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关键产业备份的发展也将推动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在安全保障方面,国家战略腹地与关键产业备份的协同发展将进一步增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和挑战。在面临国际形势变化、贸易摩擦、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时,战略腹地的关键产业备份能够迅速发挥作用,保障关键物资的供应,维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拥有强大的战略腹地和完备的关键产业备份体系,将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提升国家的战略威慑力和国际话语权。
在社会发展层面,协同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随着关键产业在战略腹地的集聚和发展,将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减少人口大规模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产业的发展也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国家战略腹地与关键产业备份的协同发展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两者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通大数据院针对国内房建、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电子厂房及洁净室工程、市政、基础设施、水利、公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储能工程、氢能工程、电力及电网、环保工程、高标准农田、矿山修复、三北防护林、建筑安装工程、农林、装修装饰、文旅工程、车路云一体化、低空经济、机场航道、港口航道、海洋工程、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的市场发展趋势展开常年研究,欢迎订购咨询。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 关于批准《干混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现场检测技术标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沪建标定〔2025〕95号
- 关于批准《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沪建标定〔2025〕110号
- 关于批准《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标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沪建标定〔2025〕147号
- 关于印发《上海市市重大工程建设涉及资源要素统筹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 沪建工程联〔2024〕613号
- 关于印发《推动建立完善全市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沪建质安〔2025〕114号
- 关于做好2025年本市住建系统防汛准备工作的通知 沪建应急联〔2025〕157号
- 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单位竣工验收消防查验工作的通知 沪建质安〔2025〕173号
- 关于印发《上海市市重大工程建设涉及资源要素统筹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 沪建工程联〔2024〕6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