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各大央企业务招投标发展趋势分析
▎来源:国资委,上市公司年报,建设通大数据院整理
近年来,在建筑市场饱和、房地产市场低迷、行业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增长也放缓甚至下滑,大型建筑企业纷纷开展创新业务布局。对大型建筑企业来说,如何通过拓展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打造第二曲线业务,是大型建筑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建筑央企的创新业务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新兴产业的布局,主要是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等,作为增长的第二曲线来培养,二是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例如数字化转型、双碳经济、高端设备。“十四五”,是建筑央企布局新兴产业的起步期。
一、国家大力推动央企布局新兴业务
今年以来,国家特别重视央企在战略新兴业务的发展:
2023年5 月24日,国资委召开央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并于5月31日、6月21日分别召开两次会议,再次要求央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同年10月19日,国资委召开了“央企深化专业化整合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题会”。14组23家单位进行了重点项目签约,签约项目涵盖了矿产资源、医疗机构、新型基础设施、生物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关键领域。
央企在新兴产业中的投资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2018年-2022年期间,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规模由0.7万亿元增长至1.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20%,占全部投资比重由13%提升至27%。
今年初,国资委主任发文明确要求,力争2023年央企制造业新增投资比重达到13%,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今年以来,从中Y到地方都更大力度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在政策的加持下产业加快发展。国资委数据显示,2023年1-8月,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超84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囊括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绝大部分行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图片来源:招商证券《央国企如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限时免费▼▼
2023年第一季度建筑市场分析报告
进入下方小程序预约领取
二、建筑央企布局新兴业务方兴未艾
作为央企中举足轻重的建筑央企,自然也是承担起重担,早在2021年左右,各大建筑央企已经将创新业务纳入了“十四五”战略规划当中。
中国建筑:“1-5-8-8-3”创新战略 “十四五”任重道远
2021年底,中国建筑内部举办了一场创新业务培训暨创新业务专项规划宣贯会,明确“十四五”时期创新业务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会上解读了《中国建筑创新业务“十四五”专项规划》,提出“1-5-8-8-3”创新业务战略,即:确立“2035年进入全球同行业创新型企业前列”的远景目标,提出 5个战略提升方向,选择 8 个创新业务重点领域,提出8项重点战略任务,分3阶段实施。
2022年10月,中国建筑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组建中建科创集团,拟定注册资金150亿元,定位为创新产业集团,未来业务聚焦在“双碳”和数字经济领域。2023年2月20日,中建科创集团正式揭牌,重点发展“建筑+”新材料、新能源、数字装备、智慧运营等业务,并与上海市黄浦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积极参与上海“五个新城”、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及重点区域建设和绿色低碳转型。
对于新业务,2022年中国建筑的年报中这样表述,“不断探索新业态、培育新动能,重点拓展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新基建、数字化、生态环保等业务领域,力争到‘十四五’末成为公司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新业务在营收中暂未有体现,传统的房建、基建的投资和开发,勘察设计业务占比超过99%。由此可见要到“十四五”要达成这样的战略目标,中国建筑的任务仍然艰巨。

中国中铁:“第二曲线”发展迅速
2022年1月19日,《中国中铁“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其中提到“要做大相关新兴业务,开启第二增长曲线,为中国中铁全产业链优势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城市运营、机场航道等“第二曲线”市场加快蓄势。2022年新签合同额为3018.92 亿元,同增 81.18%,占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新签总额的11.3%。其中,水利水电板块新签合同额 985.57亿元,同比增长 223.29%;生态环保板块新签合同额752.23亿元,清洁能源板块新签合同额超400亿元。
作为第二曲线来说,目前中国中铁新业务尽管还不能和传统业务相抗衡,但增速较快,比重也增长到了10%,堪称表现不俗。

中国铁建:新兴产业增速偏慢,加快进军水电、风电等领域
2019年,中国铁建召开新兴产业、新兴业务发展座谈会,形成《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给出了装配式建筑、生态环保、军民融合、运营维管、砂石骨料开发、建筑垃圾资源化、绿色建材、智能建筑、高价值大农业、新能源等23类鼓励发展、审慎发展、持续关注的新兴产业。
2020年1月,下属子公司中铁建发展集团在京揭牌,注册资本金20亿元,其定位为新兴产业的研究平台、投资平台与孵化基地,不断壮大中国铁建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行业引领力、资源整合力、效益创造力和品牌影响力。目前发展集团聚焦在“生态环保、数智工程、城市更新及运营、新能源”四大业务领域,其中生态环保领域既是公司重点培育的核心板块,也是中国铁建的牵头发展单位。
2021年,中国铁建召开新兴产业、新兴业务发展推进会。同年发布了《中国铁建"十四五"发展战略与规划》,产业格局(8+N):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工程承包、工业制造、规划设计咨询、物资物流、投资运营、绿色环保、产业金融;积极培育城市运营、文旅康养、信息技术和新材料。
整体来说,从历年表述的变化中,中国铁建在新业务方面的战略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和系统,业务量和增速也偏低。根据年报,2022年中国铁建新兴产业新签合同金额为60.74亿元,同比增长1.45%。
也有发展较好的板块。2022年电力工程新签合同额为1,206.04亿元,同比增长290.73%,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铁建以抽水蓄能和海上风电市场开发为突破口,加快进军水电、风电等领域,市场份额快速扩大。

▼▼限时免费▼▼
2023年第一季度建筑市场分析报告
进入下方小程序预约领取
中国交建:多年深耕海上风电建设,推进三新业务进展
中国交建“十四五”总体发展路径,主要围绕深化细化“三重两大两优”策略寻找市场机会。三重之一:重大市场将主要对拟新进入的行业,瞄准战略意义强、市场空间大、商业模式清晰、主业关联度高的新产业,为公司发展开辟新航道。
中国交建的三新业务取得进展,聚焦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信息技术等新产业领域和新业态、新模式优化顶层设计。所谓“三新”业务,是指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国资委下达了“三新”业务营收占比考核目标。
今年上半年中国交建的“三新”业务新签合同额超期完成全年目标。新能源业务方面,中交集团深耕海上风电建设领域近二十载,近年来,加速推动全产业链综合一体化服务,向后端延伸。中交海峰风电公司于2022年5月26日注册,是由三航局、中交产投及三峡能源、大唐发电、国华投资、远景能源共同出资25亿元成立的,主营是海上风电运维、海上风电装备投资。
从主营业务收入上来看,2022年中国交建基建相关的业务占据主导地位,占比在90%左右,其他业务占比还是相对较小的。

中国电建:新能源、抽水蓄能领域全面发力
中国电建积极响应国家“3060”双碳战略,在推进新能源产业转型上决心很大。“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建的具体战略部署可以概括为:瞄准世界一流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集成投建营三大环节,聚焦水能砂城数五大领域,强化七大能力建设,推进八大战略行动。其中与新业务相关的有:做优能源电力业务,充分用好传统水电和新能源领域优势,抢占抽水蓄能、光伏、风电以及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储能、综合能源市场,积极参与智慧能源、智慧电网建设,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
2021年末,中国电建以下属控股子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现名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称“电建新能源”)为整合平台,深度整合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及来自中国电建成员单位的41家新能源项目公司。2022年末,电建新能源公司股份制改造圆满完成,形成了中国电建旗下唯一的集约化发展新能源业务品牌。
2022年5月,中国电建推出150亿募资计划,投向新能源及抽水蓄能多项业务。其中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电等清洁能源为核心的电力投资与运营业务快速发展。2022 年,中国电建获取新能源资源储量和开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增建设指标、新增投资立项、新增开工项目、累计投产装机规模等四项指标均突破10GW。
中国电建作为抽水蓄能建设领域的绝对主力,“十四五”期间全国各省(市、区)计划核准抽水蓄能项目219个,开工目标达2.7亿千瓦,中国电建承担了其中85%以上的项目的前期规划和勘测设计,为获取后续业务打下坚实基础。未来,抽水蓄能业务也将继续成为公司利润的稳定来源。
2022年全年中国电建新签能源电力业务合同金额4,529.4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44.88%,同比增长88.76%。其中,新签光伏发电业务合同金额1,936.48亿元,同比增长409.88%;风电业务合同金额1,455.39亿元,同比增长68.21%;常规水电业务合同金额347.87亿元,同比下降43.93%;抽水蓄能电站业务合同金额243.45亿元,同比增长20.27%。

总体来说,目前央企创新业务以新能源领域为主,一方面是因为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装机市场增长较快,门槛不高,建筑央企能够借工程建设领域的专长、央企的资金和资源实力快速切入;另外各大央企凭借本身在特定领域具有的优势,如电建在抽水蓄能,中国交建在海上风电领域具有的多年积淀踏上能源转型的东风进一步扩展市场。
但在工程建设体量较大的现状下,目前各大央企发展的新业务还未有在业绩层面有很大的体现,新业务占比还较低。要达到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或者重要板块的目标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十四五”只是建筑央企布局新兴产业的起点,2030年是碳达峰的重要时间节点,预计接下来的数年,都将会是建筑央企在新能源领域的高速发展阶段。
本报告出自:建设通大数据研究院
建设通大数据院对建筑行业市场进行统计分析,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数据定制、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区域分析、企业分析、专项定制报告、白皮书、战略咨询等产品和服务。
▼▼限时免费▼▼
2023年第一季度建筑市场分析报告
点击下方小程序预约领取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 关于批准《干混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现场检测技术标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沪建标定〔2025〕95号
- 关于批准《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沪建标定〔2025〕110号
- 关于批准《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标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沪建标定〔2025〕147号
- 关于印发《上海市市重大工程建设涉及资源要素统筹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 沪建工程联〔2024〕613号
- 关于印发《推动建立完善全市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沪建质安〔2025〕114号
- 关于做好2025年本市住建系统防汛准备工作的通知 沪建应急联〔2025〕157号
- 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单位竣工验收消防查验工作的通知 沪建质安〔2025〕173号
- 关于印发《上海市市重大工程建设涉及资源要素统筹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 沪建工程联〔2024〕6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