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网建筑众包BIM智库

马德朴 打破自然与建筑的界限

  • 来源:建筑网   2017-11-07 11:53:16
摘要: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我认为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愈加明显,从而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以致人造物和自然的界限将最终消失。”德稻大师、世界知名建筑师马德朴(Matias del Campo)近日对《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表达了他的自然、科技、文化相互融合的建筑观,以及对建筑信息模型(BIM)运用的高度期望。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我认为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愈加明显,从而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以致人造物和自然的界限将最终消失。”德稻大师、世界知名建筑师马德朴(Matias del Campo)近日对《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表达了他的自然、科技、文化相互融合的建筑观,以及对建筑信息模型(bim)运用的高度期望。

师法自然

曾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担任奥地利国家馆主设计师的马德朴,首先阐述了他对“建筑几何学”的理解,这与“师法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同理。在他看来,建筑几何学即“从自然界学习而来的先进几何学”。所谓先进,是由于自然界中的许多法则和原理富有智慧而且十分精妙。马德朴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冯洛诺伊图,又叫泰森多边形。这是一个二维分割法则,它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如蜻蜓的翅膀、乌龟的龟壳纹理、甚至人体皮肤上的沟壑也是遵循分割法则生长的。

事实上,分割法则并非机械图案。当图案被简化并且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时,就会发现自然背后深层次的数学原理:它是由一组垂直平分线组成的连续多边形组成的。“通过学习自然法则蕴含的数学原理,科学家将其进一步拓展到三维上,完成了一系列设计。这些设计涵盖了许多尺度,从展厅到高层建筑的设计、从形态到结构、甚至在医学中都可以运用。”马德朴解释了自然法则与设计的关系。

“自然是一位用最少的材料创造最丰富形态的设计大师。”马德朴认为,自然拥有无与伦比的生态特性和极低的碳排放,而且自然造物是高度整合的设计,结合了结构、功能以及美感。“我们也应该明确,我们并不是、也不应该机械地搬运自然界的事物,而是应该充分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并且转化为设计语言,指导我们进行设计。”马德朴补充说。

跨越边际

与保守的设计观念相比,马德朴对建筑技术创新和新技术运用十分推崇,特别是起源于航天工业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其参与设计的项目中得到了积极运用:“建筑信息模型跨越了设计创新和建筑建造之间的鸿沟,可以使两者有不间断的信息交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三维模型里有建造者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同时,所有项目参与者的信息也会被展现在这个模型当中。”从经济角度而言,建造建筑必须要考虑预算和时间问题。为了更为精准、富有效率地实现这两个目标,则需要通过完整的链条即建筑信息模型来管控整个过程。

马德朴认为,建筑信息化模型是一条参数化的生产线平台。它使得建筑的所有参与方保持了即时交流,如果项目中的任何一方对建筑做出修改时,模型就会有所体现。建筑信息化模型最大限度地在时间和预算内完成高复杂度的建筑,同时也保证了极佳的施工品质。而且,环境分析软件与其模型接口可以使生态策略在建筑设计的早期就介入,以便更好地完成建筑环保评价和低碳指标。此外,开放的平台优势使其与众多行业软件兼容,以预测和模拟建筑建成之后的状态,比如建筑物对周围的环境影响、一定时间范围内建筑维护的耗损,以及如何合理地减少建筑材料。

马德朴在设计奥地利馆的时候,就运用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从设计师、施工方、设备方以及最后的加工方,都共用了同一个三维模型。例如,建筑天花板上存在不同的设备层,设计师通过模数化将其叠合在一个层面里,并预防了材料之间的交接和碰撞问题。正是由于建筑信息模型提供了一个所见即所得的全新设计模式,建成后的奥地利国家馆完全还原了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和建筑观,三者相互紧密结合形成了建筑的基本元素。他们就像一个家庭一样,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并最终形成建筑。我相信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技术帮助我们更加理解自然。我们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可以更深层地了解自然的内在运行规律,并且运用在建筑设计中。”马德朴对未来建筑充满期待。